陶渊明向来是我最喜爱的诗人。他不但才华洋溢、淡泊自守,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更是思想开明,简直是模范父亲!何以见得?请来看这首《责子》:
白发被两鬓,肌肤不复实。
虽有五男儿,总不好纸笔。
阿舒已二八,懒惰故无匹。
阿宣行志学,而不爱文术。
雍端年十三,不识六与七。
通子垂九龄,但觅梨与粟。
天运苟如此,且进杯中物。
全诗轻松风趣,题目叫《责子》,其实是拿他们没办法,对五个儿子的考语更是叫人绝倒:
阿舒身为长子,惰性在兄弟间也是排第一。二哥阿宣不崇文,难道尚武?如此身手在乡间总有用处,说不定还可帮老父担水施肥呢!阿雍阿端这对活宝定是天天逃学无疑,遗传自元亮先生的天资不可能如此鲁钝,贾宝玉在这个年纪已经会吟风弄月了。孺子假如活在现代,就是超重儿童。
一代文豪却不以书香门第自居,任由这五个不肖子游荡嬉戏。老爸没被气疯之余,还不介意家丑外扬,作诗自嘲传诵后世。也许有人会说陶渊明是名士派作风,饮酒赏花之余哪有工夫教子?他只不过是个不合格的父亲罢了。
那么请来看他的遗书《与子俨等疏》。这篇文章诚挚感人,他自知命不久矣,临终关注的是儿子们的品德操守,教诲他们兄弟要友爱,告诉他们他一生的抱负与坚持,并为他们跟着他吃苦熬穷而感到歉疚。但他依然说:“……将非穷达不可妄求。”可见他不以父亲的权威压人,对儿子的期许不是高中状元飞黄腾达,而是人格高尚清白处世。
陶氏兄弟幼年无法无天,照样长大成人,心智发展恐怕比许多现代儿童来得健全。此文并非鼓励父母放纵子女,只是近年考生自杀、小学生精神衰弱的问题时有所闻,希望天下望子成龙之士忙着教子之余,也抽出时间念念这首《责子》,学学陶渊明的豁达吧。
南洋商报/副刊父母交流站–
2005.2.1
(六年前就进军父母交流站了,真是三级跳)